Skip to main content
新闻资讯

广西大学龙雨教授课题组《CEJ》:3D打印自愈合可降解的离子弹性体,用于定制化柔性传感器

时间:2024-03-06   访问量:0

近日,广西大学龙雨教授团队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具有高自愈效率、耐温性、可降解性和可3D性的导电离子弹性体(CIEs)。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著名期刊《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CIEs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关键组件,具有出色的离子电导率(0.23 S m-1)和卓越的拉伸能力(565%)。龙雨教授团队利用基于光固化的合成技术,通过丰富的氢键应答构建了弹性体网络,使得CIE具备了优异的自治疗效率(在前期下达到99%)、降解能力以及在宽温度范围(−23 至 55 ℃)内的导电和自治疗能力。

为了实现针对CIE形状的灵活定制需求,研究团队采用了新型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精度:10μm),打印了模拟人体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的微细结构的CIE。这些打印件被构造成高度不同的离子皮肤,能够实时监测微小形变,具有无效的应用前景。

龙雨教授表示,该研究成果的成功开发为柔性电子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可穿戴设备、吸水显示设备、可伸缩能量采集装置、电子/离子皮肤和软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该研究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研究生罗欣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对该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构建自动化、可穿戴和可定制化的未来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通过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一种新型的离子皮肤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仿生互锁压阻式结构。研究人员模拟了人体皮肤的真皮层和真皮层之间的微结构,并成功地将其评估传感器设计中。传感器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 3D打印设备,该设备的精度达到了10微米。通过3D打印,研究人员成功地制造出了具有微圆顶结构的离子皮肤传感器。微圆顶结构中间存在间隙,使得传感器在受到压力时更容易被压缩。传感器的首先取决于接触面积的变化。与平面结构相比,微圆顶结构在受压时会导致接触面积随着施加的压力增加而增加更多。这进一步增强了传感器的认知能力。对传感器受压时的先后进行限定后发现,在0-21.5 kPa压力范围内,该离子皮肤传感器的分别为1.7 kPa-1;而在21.5-144 kPa压力范围内,则为0.4 kPa-1。近期研究的成果为生产剩余、高利用率的定制化柔性柔性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离子皮肤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为柔性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的可能性。

利用DLP 3D打印技术制造了具有微结构的离子弹性体。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的精确控制和研究定制化,使得团队离子弹性体的制作更加灵活和可扩展。这种微结构的离子弹性体可以被聚集成离子皮肤,用于实时微小压力监测。这为开发具备综合性能的传感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离子弹性体的特殊性能和可定制化的制备方式为各种重要应用领域,如柔性电子、智能皮肤、传感器医疗等提供了参考价值。新的机遇和潜力。同时,通过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材料研发和制造的进程,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7:30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138 2331 1709
邮箱:uvsin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