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闻资讯

什么是附着力?超越“粘得牢”的科学内涵

时间:2025-09-01   访问量:0

附着力是指涂层与被涂物表面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相互结合的牢固程度。它不仅是涂层性能的基础,更是决定涂层最终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指标。很多人将附着力简单理解为“粘得牢”,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复杂的界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多种作用机制的综合表现。

从科学角度来说,附着力的本质是涂层与基材接触界面之间各种微观作用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机械咬合力。涂料在施工时渗入基材表面的微观孔隙或凹坑中,固化后形成机械锚固结构,从而产生物理锁合效果。常见的表面粗糙化处理,例如喷砂、打磨等,就是为了增强这一效应。

第二,化学键合力。涂层中某些活性基团,例如羟基、羧基等,可与基材表面分子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如共价键或离子键。在实际应用中,硅烷偶联剂常被用于增强这类化学结合。

第三,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与氢键。这类作用力虽然较弱,但由于作用点数量极大,仍是普遍存在且不可忽视的附着力来源。

一个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涂层系统,往往是上述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附着力的四大关键因素

附着力的好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主要包括基材状态、涂料配方、施工工艺和使用环境四个方面。

基材状态是基础。基材的清洁度、表面能和粗糙度直接影响涂层附着效果。污染物残留会形成弱界面层,严重削弱附着力;而低表面能材料(如某些塑料)则通常需经过表面处理(如火焰处理或电晕处理)以提升附着性能。

涂料配方是核心。树脂类型、附着力促进剂的选用以及溶剂体系的配伍性能都会显著影响最终附着力。例如,在配方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可以增强涂层与基材间的化学键合。

施工工艺是关键环节。涂层的固化条件、膜厚控制等工艺参数必须严格把握。固化不足或涂层过厚都可能导致附着力下降。

使用环境是外部挑战。高温高湿、盐雾环境或化学介质接触等条件,可能引起涂层水解或渗透压变化,进而破坏附着界面。

附着力不佳的常见表现与识别方法

附着力失效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迹象,及时发现这些现象有助于采取补救措施。

最常见的是剥落,即涂层成片从基材表面脱离,通常意味着严重的附着力失效。

起泡也是常见问题之一,表现为涂层局部隆起形成气泡。这往往是由于底层残留水分或可溶物汽化产生压力,而涂层附着力不足以抵抗该压力所致。

另一种现象是龟裂与脱落,涂层因内应力过大或过度固化而产生裂纹,最终导致碎片状脱落。

此外,严重的橘皮现象虽然常被归为表面缺陷,但也可能反映涂料对基材润湿不足,间接说明附着力存在隐患。

为科学评估附着力,行业通常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如划格法(参照标准ASTM D3359)和拉开法(参照标准ASTM D4541)。这些方法能够量化附着力等级,为质量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7:30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138 2331 1709
邮箱:uvsino@163.com